如果無法播放影音文件,請點擊播放或下載
新唐人影片:談古論今話中醫:老人保健-秋冬養生(下)(視頻)
【真相新聞_仲秋_保養】
http://www.ntdtv.com/xtr/b5/2011/12/12/a630691.html
秋季已經到來,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中醫專家認為,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養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秋季已經到來,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中醫專家認為,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養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早睡早起
據中醫專家介紹,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有建議,秋季的8、9和10月,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令,自然景象因—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氣勁急,地氣清明。為適應這一時令,人應早睡早起。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中醫專家認為,此節氣中增加夜裡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正好藉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發病有一定意義。
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睡前可吃些養心陰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助睡眠。
適當「秋凍」
「秋凍」,是指秋季天氣涼時別忙著添加衣服,要受些凍,順應秋季自然收斂的養生需要。適當秋凍可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過渡到秋涼,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抗寒能力,從而使身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這會對冬季常見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春捂秋凍」可提高新陳代謝,增強禦寒能力。有專家建議,在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的初秋先別忙著加衣,特別是青壯年,原則是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秋天也是鍛練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階段,增強他們的抗病能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專家提醒,初秋別給孩子穿得太厚,孩子極易出汗而把內衣浸濕,待安靜下來後,風一吹,就易感冒傷風。而應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秋凍」,使其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但請注意,自身調節能力較差的幼兒、御寒能力減弱的老人、患有氣管炎、胃炎、及其它慢性疾病,以及體溫調節功能差的人不適宜「秋凍」。
保持樂觀情緒 靜養心神
《黃帝內經》建議,秋季保持神志的安定寧靜,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傷害。收斂自己的心緒,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志外馳,以保持肺氣的平和勻整,這便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若違逆了秋氣收斂,便會傷及肺臟,到冬天使陽氣當藏而不能藏,便會發生陽虛腹瀉之症。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穫的美好時節;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在此時節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可經常和朋友、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花、垂釣,這些都有益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飲食宜減辛增酸
根據《黃帝內經》的建議,金秋肺氣旺,味屬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屬肝,肝主酸,故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養肝氣。油炸煎烤、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的食品,多吃易內火亢盛,傷津劫陰。脾胃屬土,土生金,甘味養脾,脾旺則肺氣充。秋天乾燥,宜多食梨、芹菜、 蘿蔔、蜂蜜等含水較多的甘淡滋潤食物可養脾利肺、生津潤燥,防治乾咳、咽干、口燥、腸燥便秘、毛髮枯槁等秋燥津虧病症。
小勞小動
秋風習習,氣候涼爽,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散步、長跑、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進行戶外運動。戶外鍛練可增強體質,耐寒抗病,補養肺氣,消除秋愁。
秋季鍛練或勞動,應遵守「秋季養收」的養生原則,即保證陰精內蓄,不隨陽氣外耗。情緒宜安寧清靜,收斂神氣,動作宜平緩溫和,勿汗出淋漓,週身微熱,汗出即止。
仲秋是「底補」的最佳時期
為冬令進補,仲秋是打「底補」的最佳時期。打「底補」是為了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可請中醫師配製打「底補」的開路藥,或服健脾助運的中成藥,也可取芡實、薏米仁、紅棗、蓮子煮湯服食。
溫馨提示
秋季寒熱更迭,慢性咳嗽、哮喘、鼻炎的患者容易發病,另外也是菌痢、食物中毒、傷寒、霍亂以及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等多種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在多事之秋更需小心謹慎。
入秋之後,晝夜溫差大,而人體免疫力極大降低。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席,都可能導致局部酸疼、腹瀉等問題。而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涼而復發。
【大紀元2013年09月07日訊】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