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無法播放影音文件,請點擊播放或下載
新唐人影片:【禁聞】調查記者爆內幕 大陸新聞界吵翻天
http://www.ntdtv.com/xtr/b5/2013/12/31/a1034024.html
大陸記者龐皎明被中共中宣部追殺六年,日前宣佈從《財新》傳媒辭職。他在一個內部座談會上透露,自己為求得在新聞界生存,先後更換三個筆名。而在大陸新聞界,還有一大批記者採用這種方式,跟中宣部之間展開暗戰。媒體界人士透露,中共當局規定記者必須實名報導,然而,中共領導人和中央部門卻常常使用筆名,在媒體上發文。本臺記者致電龐皎明,他表示,不方便談論前單位的事情。
影片來源:新唐人電視台 NTDTV.com
YouTube:中國新聞_勁news頻道
YouTube:新唐人環球新聞
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 YouTubea facebook
大陸記者龐皎明被中共中宣部追殺六年,日前宣佈從《財新》傳媒辭職。他在一個內部座談會上透露,自己為求得在新聞界生存,先後更換三個筆名。而在大陸新聞界,還有一大批記者採用這種方式,跟中宣部之間展開暗戰。媒體界人士透露,中共當局規定記者必須實名報導,然而,中共領導人和中央部門卻常常使用筆名,在媒體上發文。本臺記者致電龐皎明,他表示,不方便談論前單位的事情。
日前,網絡上傳出龐皎明在一個媒體界內部座談會上的發言。他透露,自己已經在12月16號離開《財新》傳媒,而這件事跟他的報導——《邵氏孤兒》有關。這篇文章揭露了孤兒院搶奪和販賣嬰兒的黑幕。
《邵氏孤兒》在2011年5月9號發表後,引起中宣部的關注。他們發現,原來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們在2007年就下過封殺令的龐皎明。
龐皎明的朋友,原《中國海洋報》記者昝愛宗告訴《新唐人》,2007年,龐皎明在《中國經濟時報》工作時,揭露了武廣高速鐵路建設當中,使用摻假的煤粉灰報導。
原中國海洋報記者昝愛宗:「曝光了這個事情鐵道部壓力很大。因為在中國,鐵道部勢力非常強大。它甚至比一個省的省委書記的權力還大。鐵道部就跟中宣部舉報龐皎明。中宣部認為鐵道部形象不能損害。就把龐皎明的報導說成是虛假報導。然後就導致中宣部要求龐皎明從報社離開。」
《中國經濟時報》是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主辦的一家報紙。這個報紙把龐皎明開除了。之後,龐皎明去了《南方都市報》。在《南方都市報》他使用化名「上官?銘」。
龐皎明在《南都》待了三年之後,轉任《財新》傳媒。在這裡,龐皎明發表了《邵氏孤兒》的報導。
龐皎明回憶,報導發表之後,有關部門使用了特殊的技術手段,入侵他所有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電腦。除了他以外,《財新》另一名跟進這一報導的記者趙和娟,她的個人信箱也被侵入。
中宣部發現,原來上官?銘就是龐皎明,於是要求《財新》開除他。《財新》總編胡舒立為保愛將,建議龐皎明再換一個筆名——「鄭道」。「鄭道」做了幾期封面報導之後,又被中宣部發現了。
據說,當時胡舒立回應宣傳主管部門,說﹕「你們以為開除龐皎明那麼容易?如果開除的話,萬一他忍不住說出來,那可能是一個國際事件。」而把這個事內部解決了。
今年8月撫順大水,龐皎明去採訪。因為報導的死亡人數與官方口徑不一,中宣部再次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份。《財新》堅決不承認,表示「鄭道」是法制組的集體筆名。 不過,龐皎明最終還是不得不離開第三個東家。
大陸媒體業內人士向《新唐人》透露,龐皎明的內部發言在網絡上傳出後,在新聞界已經吵翻天了。原來中宣部規定,記者必須實名報導,如果記者使用化名被發現,媒體公司要承擔責任。但是為了抗爭新聞管制,有許多記者也採用化名。
昝愛宗表示,中宣部這種規定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共某些中央部門或領導人就常常使用化名在媒體上發表文章。
昝愛宗:「為甚麼呢?像《人民日報》,它經常發這些社論或評論員文章,它說『仲祖文』——來自中組部的文章,它就寫仲祖文。你比如習近平他在報紙上登文章。他也用『哲欣』,他用哲欣來署名。那你怎麼不署習近平呢?這是自願的。他願意署甚麼名署甚麼名。」
昝愛宗認為,中宣部要求記者實名制,實質是想把那些罵共產黨的,經常揭露社會黑暗面的,不聽話的記者清除掉。
調查記者在大陸生存艱難。資深調查記者王克勤今年二月離開了《經濟觀察報》,轉行做公益。另外,在微博上舉報原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並將這位副部級官員拉下馬的原《財經》副主編羅昌平,最近也被調離崗位。
【新唐人2013年12月31日訊】
【重要連結】:
相關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