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新唐人電視台
阿富汗洛迦省(Logar)的考古遺址艾娜克(Mes Aynak)具有2,600年的歷史,該地區擁有大型寺廟、幾千座佛像和許多佛教文物,是古代絲路上的重要據點,也是貿易和宗教上的國際樞紐。然而,由於一家中國採礦公司計劃在年底開採當地的銅礦,這些文明古蹟將全部遭到摧毀。此事已引起國際社會與媒體的高度關注。
CNN於9月24日發表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Medill School ofJournalism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助理教授賀夫曼(Brent Huffman)的文章稱,在該佛教遺址下方,還有一處更古老、尚未挖掘的銅器時代遺址。但中共國營的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將於12月底對當地的銅礦進行開採,這些古蹟和附近6個村落與山脊將悉數遭到破壞。
正在艾娜克遺址拍攝紀錄片的賀夫曼表示,中冶公司於2007年以30億美元的代價取得該地區30年的使用權。該公司計劃從遺址正下方開採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銅礦。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該公司在2009年允諾給予考古學家3年的時間搶救古文物。
考古學家說,他們需要3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項工作,但被迫接受中冶公司的時間表。
目前,由1個法國考古協會主導的3個國際考古團隊,正在盡力搶救古文物,他們主要是搬遷可移動的物品,而非保護佛像等各式結構。考古學家現在只剩下不到4個月的時間,而且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因為洛迦省居民經常以火箭和地雷攻擊中冶公司的礦址和該考古遺址,以報復塔利班政權被擊垮。
賀夫曼認為,艾娜克證明阿富汗經由絲路與亞洲各地互通有無。阿富汗應正視學習自身文化歷史的價值,也應為這一代人和後代子孫聲明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而艾娜克的文物正是關鍵因素。
這些佛像躲過劫掠、酷暑與嚴寒、還有持續30多年的內戰威脅,可謂奇蹟。而艾娜克遺址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它,也不能說不神奇。
不幸的是,艾娜克遭遇一些強大的敵人。中冶公司、世界銀行和阿富汗政府都希望早日開採銅礦,他們希望此地成為阿富汗擷取資源的典範。
賀夫曼說,他經常聽到人們談論開採此銅礦對阿富汗有利,但事實並非如此。阿富汗人民絕對無法從這座銅礦或其它國際採礦業中獲得利益。
他相信中國人會帶自己的勞工來管理這座銅礦,而阿富汗人只能獲得低薪、像奴隸一樣的職位。
很多礦業專家告訴賀夫曼說,開採這座銅礦會使艾娜克遭受毒物汙染,這些汙染將是永久的,不但河流會被汙染,毒物也會擴散到其它區,而當地居民卻從未被告知這些危險。
如此,阿富汗人不但會失去能揭示其重要歷史的古代遺址,也會失去這片土地和生長於此的一切。
賀夫曼說,這對阿富汗人一點好處也沒有。他們將面對無法逆轉的環境浩劫,也將永遠失去無價的文化遺產。
飽受詬病的中國海外投資
中國近年來海外投資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增長的還有海外對中國海外投資的負面印象。
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集中中國的海外投資問題,1月26日,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拉米在該論壇的一個討論會上表示,外界有這樣一種看法,中共是資源掠奪者、新殖民主義者,以及技術盜用者,也就是說,中共不按規則行事。
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重中之重是資源與能源型企業。但中國的海外投資往往以破壞它國環境生態安全為代價。以非洲為例,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主要集中於石油開採、木材開採和修建大壩。這些都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例如中國石油公司大量徵用土地,破壞了當地傳統生計,導致上尼羅河北部的居民流離失所。
更兼中國政府漠視人權並支持非洲國家的獨裁政府,這使中國公司及中國人在當地不受歡迎,勞資關係惡劣,當地人的武裝組織襲擊中國工人的事情時有發生,安全風險日益增多。
與中國毗鄰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反感也日益高漲。中國投入36億美元在緬北伊洛瓦底江上興建大壩,造成不少土著流離失所,一直遭到該國人民強烈反對,中國則倚仗自己的強勢地位迫使緬甸軍政府予以鎮壓。但2011年9月新總理吳登盛上台之後,緬甸政府宣稱暫停這座大壩的興建。
何清漣在文章中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行為,無論是尋租,還是不重視甚至破壞生態環境,或者缺乏誠信,以及忽視勞工人權,均源自於中共的政治制度與價值觀,即「中國模式」。世界各國對中國海外投資的惡評,就是對以膜拜金權政治、漠視人權、罔顧生態保護為特點的中國模式的否定。
有大陸網友稱:中共當局的在外投資無非跟當地專制獨裁者及其權貴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劫掠壓搾當地勞動百姓。
重要連結:
留言列表